李中华:谶纬的神秘化与儒学的变异

学衡 2022-08-23 11:41:58

点击蓝字学衡,添加1922年以来最为坚守的人文学科垂直媒体与服务平台


谶纬的神秘化与儒学的变异

 

李中华



李中华先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谶纬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种玄奥的思想文化景观,也是困扰历代学者的一种神秘庞杂的思想文化体系。相对于经、史、子、集来说,纬书系统似别有源流、别有风貌,但其作用与经史诸子殊途而同归。由纬书构成的谶纬之学,不仅曾广泛深刻地影响了秦汉以降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变迁,且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谶纬起于何时,从汉代以来就没有定论。因其多托于神秘主义的前识及预言,又不署撰者姓名及时代,故常被后人目为伪托和虚妄。加之文字篇章的亡佚,故长期以来,对于其源流、作者及时代,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中国古史文献之杂芜、散乱,莫出纬书之右者。

迟至唐代,才出现系统著录纬书目次者。《隋书·经籍志》著录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并引“说者”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又云:“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从《隋志》著录可见,《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孝经》等儒家重要经典,至汉皆已成纬,即有所谓《七经纬》者。史称“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东汉章帝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纬为说。大儒宋均、郑玄、何休之徒,并为谶纬作注。谶纬之学于东汉大盛,成为贯通当时各领域之显学。

谶纬之书及其承载的思想学说,自西汉末或两汉之际趋于兴盛,至南朝刘宋及隋又因禁毁而散亡。其历史命运大异于经史诸子,由此亦可窥见谶纬之隐赜幽渺,并成为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最具奥蕴悬疑的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纬书是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是对秦汉以前中国文化中原有的阴阳数术、占候、卜筮、起课、星宿、攘择、河图、洛书、谶言等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的综合,是汉代思想文化综合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汉代打出“独尊儒术”的大旗,使儒家原有的五经六艺获得了具有官方色彩的权威,遂使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思想文化皆向儒学渗透。其中,候、图、谶三者,即总归为纬,取得了配经的重要角色。故又有谶纬、图纬、纬候、图谶、图録、符谶、图书等多种称谓。其思想资料渊源甚古,如河图、洛书、八卦、卜筮等。自汉代人发明了“纬”的形式,这些古老、分散、杂糅的思想资料获得了系统运用及说明,并渗透到汉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一场巨大的造神运动。

陈槃先生对谶纬命名曾有过精辟阐述,认为汉代流行的谶、纬、图、候、符、録、书等,“虽称谓不同,其实止是谶纬;而纬复出于谶。故谶、纬、图、候、符、书、録,七名者,其于汉人,通称互文,不嫌也。盖从其占验言之则曰谶;从其附经言之则曰纬;从《河图》及诸书之有文有图言之则曰图,曰纬,曰録;从其占候之术言之则曰候;从其为瑞应言之则曰符;同实异名,何拘之有?”可见,汉代谶纬之学,称谓虽繁,其质则同,即从神设的角度阐明天人关系,是中国早期宗教的人文化或人文思潮的宗教化表现。因此,纬书的特质,乃是一种准宗教化的文化体系。

纬书把“天”理解为至上神,君主则是随天命而生的天子,君主的行为负有天地间祥瑞灾变的责任,圣人与君主共同承担自然世界的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的使命。“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牲获福于皇天者也。”王者受天之命,制礼作乐,改造社会,臻至太平。纬书打着皇天上帝的权威,最终目的是实现人间的太平盛世。,但对“天”的理解不同。纬书系统对人间的终极关怀,是通过以宗教超越的形式赋予“天”以神格化的功能来实现的,在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中渗透着人文主义的世俗情怀。从这一意义上说,纬之配经说是完全正确的。纬书系统所包含的义理原则,依附于儒家经典而得以推行;借助宗教神学的圣光而得以发扬。儒家经典需要纬书系统的宗教力量,以增加经学的权威,唤起臣民对天子的信仰;纬书系统也需要儒家经典的托衬,方可登上学术的殿堂。因此,纬的产生及经与纬的结合,,同时也是汉代经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纬的内容与形式尽管可以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特质,从此渗入并潜藏在中国文化的机体中。

纬书的价值,古今学者亦多有议论。如近人刘师培认为,纬书有六项价值:“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博物”。台湾学者王令樾《纬学探原》在刘师培纬书“六善”的基础上,又增加“配经”一项。实际上纬之配经,汉代即已阐明,大儒郑玄、何休,皆引纬文注经,后世不能废。故王氏认为,纬之配经,是纬书的最高价值。

若从现代学术立场和历史发展角度看,纬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其作用或价值意义,与整个汉代,乃至整个中国早期文化相联系,、经济、哲学、文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纬书,。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纬书及谶纬之学,是当前国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29)






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一点资讯:学衡

今日头条:学衡

微信公众平台:学衡

新浪微博主页:@学衡1922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相应提示或内容


学衡 | 主题关键词

干货 | 会议 | 小日报 | 学术分享群

文学 | 诗歌 | 语言 | 大数据 | 诗经

历史 | 世界史 | 宁玛派 | 统寅斋 | 祭孔

哲学 | 经学 | 庄子 | 墨学 | 道教 | 艺术


学衡 | 姓名关键词

B|白爱虎、鲍勃·迪伦、C|陈来、陈泓超、陈文豪、陈寅恪、陈永跃、陈少明、陈民镇、陈平原、蔡丹君、程恭让、程章灿、D|邓联合、邓晓芒、邓世昌、董珊、大卫·渥德侯斯、杜泽逊、F|范子烨、冯坤、冯立、福柯、傅伟勋、傅斯年、傅璇琮、傅刚、G|干春松、郭倩影、郭天明、葛兆光、谷卿、H|胡适、胡先骕、黄甜甜、黄永年、侯金满、J|、蒋寅、蒋天枢、景海峰、姜守诚、津科夫斯基、季羡林、焦循、L|乐黛云、赖贵三、李林芳、李零、李怀宇、李畅然、李浩、李开、梁启超、廖海廷、林忠军、林徽因、凌文超、刘伯明、刘威志、刘晓亮、刘勇强、刘玉才、刘玉建、刘紫云、楼宇烈、吕祥、罗志田、柳春新、雷雯、M|马清源、梅光迪、缪凤林、毛孟启、N|尼采、钮、P|彭华、彭荣、潘静如、Q|钱钟书、钱志熙、裘锡圭、乔治·梅勒、乔秀岩(桥本秀美)R|任荷、任继愈、任蜜林、饶宗颐、S| Shelly Kagan、尚永琪、施仲贞、石立善、素痴、孙国柱、孙玉文、宋德刚、T|汤一介、汤用彤、谈锡永、W|汪德迈、汪东、王超文、王刚、王玉彬、王辉、王子今、王运熙、王师、王国维、吴承学、吴宓、吴增定、吴菡、X|辛德勇、星云大师、夏晓虹、薛玉坤、邢文、Y|颜炳罡、杨博、杨栋、杨逢彬、杨绛、杨树达、杨立华、杨学祥、杨梦斌、印顺法师、燕仰、阎步克、于友兰、叶纯芳、叶秀山、游逸飞、袁媛、袁一丹、姚云、Z|张伯伟、张强、张文智、张学谦、张政烺、、张治、张广保、赵建永、赵培、赵团员、赵争、赵现海、周勋初、周耿、周国平、周波、朱凤瀚、朱锐泉、朱孝远、朱则杰、朱良志、朱小略、郑也夫、章培恒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学衡】微刊由北大学人发起,国内数所高校师生参与运营。意在承续民国《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宗旨,秉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主张,介绍、反思古今中外之学术,分享新的知见与思考。文章力求内容原创、思维敏锐、文字雅洁,栏目涉及学术、学人、文艺、时评等等。《礼记》言:“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愿海内有同志者助我臂力,共襄盛举。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添加学衡


Copyright © 北京伴娘礼服价格联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