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之间应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对方

医心医意 2020-12-16 15:10:10



医圣希波克拉底说过:医术包括三方面——疾病、病人和医生。


人类的生命世界里充满了未知和变数,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病人和医生应该是朋友,是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到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士。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医患关系却被异化,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医患问题的报道。


作为局外人,我们并不清楚那些经过渲染的事件的真相,但是大都能够明白无误地感受到,医患之间的裂痕在逐渐扩大,互相之间开始产生了“抵触”心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乐见这种现象,有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推波助澜者。



体验者闻硕(左)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体验小儿骨科闫桂森主任的门诊


体验地点: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
体验岗位:小儿骨科 闫桂森门诊


感谢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举办这样一次“医患互换”的体验活动,感谢北京积水潭医院提供体验岗位,让我能够以有别于患者的另一种身份,走进医院,了解医者,换位思考。


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与疾病与生命作斗争的科学,医护人员从事的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以往,作为患者,出于对专业人士的敬重,我遵从医护人员的意见,理解他们的辛劳,放心地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交给医生,但是,我同样遭受过一些医护人员凌厉的眼神和冰冷的话语,在那种漠然视之、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前,我感到更加无助、无奈,对疾病更加恐惧,有时候,这种恐惧不经意就转变成对对方的怨恨和愤怒。


由于言语举止间缺乏对另一个生命体的悉心体察和感情交流,使得他们变成了冰冷医疗机械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医生,利用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诱导患者购买不必要的昂贵医疗产品,将医院变为“唯利是图”的商业机构。同时,一些患者也在质疑和伤害医护人员,有的不遵医嘱却怪罪医生不尽责任,有的因医治效果不好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这些行为都在一点一滴加重医患之间的不信任。



改良医患关系,需要建设这样一种人文文化,平等的文化,互相尊重的文化,这种文化源于医患双方对生命的敬畏。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郎景和描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对于病人——无论相貌美丑、无论家庭贫富、无论年龄老幼、无论权势高低,他们都只是病人,没有技术傲慢,没有人格傲慢,没有疾病歧视,没有阶层偏见,医生给予他们的都是关爱;对于医生——无论是男是女,无论青涩老道,无论率直婉约,无论快捷还是沉稳,病人都要一样尊重,他们都是医生,没有金钱傲慢,没有权利傲慢,没有年龄歧视,没有性别偏见,病人给予他们的都是信任,特别是面对一些无能为力、科学所不及的领域,给予充分的理解。



闫桂森主任在为病人详细讲述病情



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在大多数医护人员身上,我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它是医德的沉淀,是技术的升华,他们对医学的无限追求和对生命的悉心守护,使医学这个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学科闪烁着感情的光彩,感动和感染着前来就诊的患者。


跟随小儿骨科闫桂森主任坐诊的一天,正逢学校开学第一天,于是这成为他自暑期以来最轻松的半天,他笑称,“终于可以挤进诊室”。尽管如此,一上午,20多名患儿的诊断、看骨片、写医嘱,让他几乎没有喘息的功夫——没喝上几口水,没有去一次洗手间。面对每一名患儿家长反反复复的进出、事无巨细的追问、悲伤无助的哭诉、焦灼不安的起坐,闫主任丝毫没有表现出不屑或者不耐烦,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患儿家长讲解x光片,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教会家长给患儿锻炼肌肉力量,用轻松温和的语气宽慰家长不要过度担心,用委婉的方式批评没有坚持给孩子按摩的家长……期间,他的角色不停地转换:分析者、指导者、倾听者、劝慰者、秩序维护者,理性、冷静、细心、淡然的特质在这名医者身上展露无遗,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从感情角度,都让患儿和家长感到平静、踏实。


中午12点多,午饭时间已过许久,闫主任刚看完上午的患者,一位家长因为单位不好请假无法等到下午的门诊,请求闫主任等一等孩子的x光片,闫主任也点头答应了,而这一等一看,又是半个小时,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大家都不容易”。




在积水潭医院体验期间,还看到了急诊室的护士们,每当急救车一到,都第一时间跑过去接病人,从他们忙而不乱的脚步、心手相应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习惯了一个接一个的夜班,一次又一次紧急的伤情处理。还有给我介绍医院情况的党办干部小郝,因为身着白大褂,走到医院每一个角落,都有患者问路、咨询看病流程,她都不厌其烦,停下来一一解答,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对医院情况竟也如数家珍……作为造成医患冲突的重要潜在因素,对疾病的认知差异是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医生和患者都会面对的问题,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化解患者对疾病的不安和恐惧,使患者和亲属信任他们、托付他们,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最大程度地降低病痛、治愈疾病。



闻硕(中)体验创伤骨科急诊岗位


一位医生在微信上写道:医生都是信徒,信仰生命无价。敬畏生命,尊重患者,是医者应具备的第一品格,也是他们职业灵魂的核心。而对于患者来说,给予医生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对自己的最大负责。尊重医者,是人类在生存延续中达成的共识,因为医学是人性善良的表达,是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望。有人说,当你生命垂危时,在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中,医生是最希望你活下来的人。既然生命至上,医生作为生命的守护神,理应受到特殊礼遇。此外,医生需要被谅解,医生也是人,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也有技术达不到的领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的时候,那些借机大闹医院敲诈勒索、那些不问青红皂白对医护人员暴力相向的人,伤害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身心,他们利用了医学的善良,破坏了医者的信心,亵渎了生命的意义,必须在这方面加强立法,让他们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我们常说,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医者身上可见一斑。医者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医疗都是个高门槛的行业,他们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能入门,并且,他们的工作是高技术含量、高强度、高压力的。与医护人员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笑谈,国外的医护人员被“过度保护”了,然而失落的言语后想要表达的是,我们的医护人员是否能被“适度保护”。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除了建立良好的医疗文化生态,让他们的职业理想永不熄灭,还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使他们合法地获得体面地收入,在较高的自尊和他尊的道德水平上从事这一职业。


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场所,也是人生价值和生命认知等观念激烈碰撞的地方,良好医疗人文环境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医护人员,而是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媒体等各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体验者 闻硕


图片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


医心医意


zuijiankang_bqb
 
Copyright © 北京伴娘礼服价格联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