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与医疗是最受欢迎的科普主题之一,在大众媒体、科普网站以及个人博客上,每天都有大量的输入和输出,读者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等各种平台发现、阅读并传播。
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真的能够做到辨别内容的真伪或者质量的高低吗?甚至不少专业人士也常常被一些“伪”科普文章蒙蔽吧。
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2016年10月中旬,有一篇文章几乎刷屏了朋友圈: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医生一人吃糖,一人吃脂肪,最后谁变胖?
最后大家都知道真相了,这是一篇“潜水很深”的软文,然而就是这样一篇事后看来漏洞不少的文章,甚至获得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转发。
大量的读者看到“BBC”这三个字母就瞬间失去了“批判”的能力,沦为“转发奴”。
很明显,权威绝不是判断好文章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标准。
拥有10年医疗健康类新闻报道评判经验的网站 Health News Review 在评论了2000多篇文章后,总结出评判治疗、(医学)检查/化验、产品、手术类科普报道的10条标准,对照这10条内容,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拥有批判能力。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介绍新产品或疗法的报道中,这类文章鲜有主动提及价格的。而价格信息在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消费者选择过程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若是能够同时给出标准疗法或同类产品的价格信息,那显然更加客观和专业。对于一些处于实验阶段的疗法/产品,无法预估其费用,则应说明现有方法的价格。
总之,只要是时候介绍产品或疗法的效果了,那么,也就是时候谈谈价格的问题了。
这类对比型报道不少见,但往往全文未提及任何价格信息,请问读者看了之后真的能够确定选哪个吗?
此条标准要求文章在提及效果时,首先能够做到“量化”,任何科学的结果都需要数据的支持;其次,判断数据的意义,即思考文章提供的数据是否足以推出结果,很多时候,统计学差异显著不代表临床疗效显著。
下图是常见的典型反面案例,使用“更清爽”,“更有质感”,“富于弹力”这样主观的描述,为什么不提供皮肤设备检测指标这样的客观数据呢?
以此类推,看到那些诸如“更白”、“更有效”、“更健康”的描述时,首先要问问,有数据吗?
看开篇提及的BBC这篇文章中,虽然提供了数据,但是减掉的体重中,脂肪和肌肉的数据是怎么得出的?没有任何说明,令人困惑。
要知道,所有的治疗都有副反应、风险以及并发症,只是程度不同。对于标榜“安全无副作用”或刻意弱化、模糊副反应情况的产品或疗法,需要格外小心,对于消费者或者患者而言,任何极小的副作用都可能对个体造成威胁,能够在文章中充分报道副反应并客观量化数据才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可惜,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表现不佳。
完全没有背景介绍,仅仅给出“只有3例”实在不足以说明问题,10位患者中有3例,还是100位患者中有3例?
对于文章中的证据要用批判性的态度去看待,作为文章的作者引用证据时更是要评估其合理性,而不是仅凭一篇低质量的文献就将结论用作大众科普。
作为读者,在阅读报道后,先自问以下问题:
仍以BBC实验为例,仅仅凭借“记住更多代码 ”就认定为“更聪明”,实验设置是不是太草率了?
更何况纵观BBC实验本身,其实不过是个案而已,单凭这一例就将结果推广至所有人群,不科学。
总有一些报道受利益驱动,刻意夸大适应症,造成消费者恐慌心理从而达到让对方花钱来治的目的。有的问题根本不是疾病,却硬是被包装成了疾病的模样。
正文中说的是“与胖有关”的13种癌症,但是为了让读者“赶紧去减肥”,标题直接“恐吓”说“肥胖会导致13种癌症”,这可不是一个概念。
符合这一标准的文章必须满足2点要求:源引独立专家的文章(未直接参与研究者),让公众了解潜在的利益关系。
对于新的治疗、化验方法、产品及手术的评估,应该基于证据,而非“专家相信”,“医生认为”这些模糊性的描述。接受赞助或受雇于厂商的研究者、设备厂商发言人、早期参与新设备研究带有主观信任色彩的医生以及投资者往往倾向于美化产品或疗法。同厂商存在利益关系并不代表研究不值得信任,许多优质的文章背后都有厂商的推动与资金支持,但前提是请让大家知道。
所以,面对夸张的效果宣称时,首先注意查看源引,然后自问:宣称者会从中收获利益吗?
BBC实验的报道原文来自于“百淬成钢”微信公众号,Biosteel 的中文名即“百淬”,是一种运动饮料,再看看这个公众号的名字“百淬成钢”,而纵观全文对此“巧合”无任何解释。
对于新产品,报道中不应只聚焦“新”,也应与那些存在已久、已获各种证明的疗法进行对比。例如,指出新疗法,却不提及还有其它替代治疗;不与现有方法做优势/劣势对比。对于读者而言,当看到一款新疗法或新设备时,先看看目前的常规疗法或标准疗法,主动对比之后再做选择,出于让消费者能够做出最优选择的目的,报道中应该主动解读现有疗法,包括价格和疗效的对比。
全篇都在介绍“护肤衣”,但依旧很困惑,穿着“护肤衣”和使用常规护肤品究竟有什么不同?
对于一款新的治疗产品,若非处于实验阶段,那么,FDA批准了吗?CE批准了吗?到了中国市场,CFDA批准了吗?如果一款产品经CE批准但却迟迟未能通过FDA的批准,那就有必要多想一个“为什么”。
不论来自哪个国家,既然到了中国市场,是不是应该说明CFDA的批准情况呢?若不说明,是会误导读者的。
不少新疗法并不“新”,例如许多新药实际上是常用药物的细分系列,虽然是新推出,但其效果和原本的系列并无显著差异,这是药厂们善用的营销手段,通过包装新品,达到刺激销量的目的,医疗设备也有同样的问题。真正的创新需要同类产品对比、独立研究等证据支持。另外,请谨记,在医疗健康领域,“更新”并不代表“更好”。
PRS主编Rod J.Rohrich曾表示,即便在国外,近20年在手术技术上也并无改进。因此,当看到一篇文章有以下措辞时,请格外谨慎:
以国内口腔界诟病已久的美容冠为例,不少报道称之为“新技术”,然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师许桐楷表示:“美容冠”就是把牙齿整个磨小,然后做一个白白的烤瓷冠套在上边,可能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一个名词,在国际口腔主流学术界是没有一个直接的术语可以和之对应的。”
如果报道整篇只应用了厂商的发布稿,那么客观性就要打折了。
回到BBC实验一文,唯一的来源就是厂商公众号,虽然有BBC的实验作支持,但没有其他任何独立论据引用,故最终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恐怕难以确定。
看完上述10条标准,再回顾一下《BBC人体实验:双胞胎医生一人吃糖,一人吃脂肪,最后谁变胖?》一文,一定不会只看到“BBC”了。
一篇文章要满足这10条中全部的适用标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有一大批报道根本达不到接受评判的资格,然而在科普的路上,再严谨也不为过,不是吗?
☞ 关于“医美圈”标识、网站、APP及社交媒体账号的澄清声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