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经赶超美国了。有资料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中国有资格培养博士的大学和年度授予博士的人数,从2008年起,将至少在以后的100个世纪内,永远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选手们,有一半人是中国的官员们。《东方早报》指出:“大家正在损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个用脚也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博士赶不上人家的硕士,甚至连人家的学士也比不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去问题化”教学,人家是“生问题化”教学。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
正如干国祥所说:“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一切的热闹都将是浅薄而不值一提的。”
以语文来说,阅读不仅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更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也不在于教师讲出多少,更在于学生悟出多少。教师讲得再多,也还是教师的,学生就算是理解了,但这种被动的理解,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而学生哪怕“悟”得再少,但也是自己的,是自己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这里的“悟”,应该是情景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个生成过程。唯有这样的生成过程,才是教育的本意所在,也是人的成长所在、拔节所在、升华所在。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